新聞詳情
南昌地下水補給不足致地陷頻發
日期:2025-02-06 20:40
瀏覽次數:1458
摘要:
南昌地下水補給不足致地陷頻發:公路、住宅區作為城市*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關系著千百萬人的生命財產**。可是,近年來,南昌頻發地陷,腳下的馬路變得令人膽戰心驚,與此同時,每逢強降雨必內澇等問題也長期困擾著英雄城的市民。
地質專家曾表示,南昌頻發地陷除了與地下工程建設有關外,還和地下水補給不足有關。那么,地下水為何會補給不足?城市建設中出現了哪些問題?針對該問題,晨報特邀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專家一一解讀。據悉,為改善市容市貌,混凝土、瀝青、大理石、釉面磚等硬化不透水材料布滿城市,使得地表水無法滲入地下,這是引發城市內澇、炎熱以及地陷的重要原因。
地下水不足原因:之前地下水不足是因過度開采所致
據了解,南昌市位處贛江、撫河下游沖積平原,地表水資源豐富。據有關數據顯示,南昌市漏斗區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量為0.52億m3/a,而2002年實際地下水開采量為1.39億m3。開采指數2.67。可見地下水處于嚴重超采狀態。
“南昌地下水超采主要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那時候自來水還不是很普遍。”我省權威地質專家、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魏源表示,南昌地下水有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和紅層溶隙裂隙地下水雙層結構含水層,其中第四系孔隙地下水具有水位埋藏淺、水質好、易開采的特點,是南昌市區主要開采含水層位。
1958年以后由于嚴重超采地下水(日開采水量近30萬m3),造成北自江西紡織廠,南到蓮塘,西起撫河支流,東到瑤湖地區的地下水位下降,導致以上地區含水層厚度一般僅5~15m,在江西紡織廠、江西氨廠和江西橡膠廠三個漏斗中心附近含水層厚度小于5m(九四醫院一帶僅有1~2m)。
地下水的超采,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并形成大面積的水位降落漏斗,進而導致地下水的均衡被破壞。據南昌市地下水長期監測資料顯示,由于長期集中超采地下水,市區內的幾個集中超量開采水源地,1975年以前第四系淺層地下水首先形成了江西橡膠廠、江西氨廠和江西紡織廠漏斗,1975年以后又形成了洪鋼、青云譜、南鋼漏斗。
由于長期超量開采地下水,南昌地下含水層連年減薄,造成漏斗區的機井吊泵報廢,民井干涸的數量逐年快速遞增,其中也引起了地下水水源瀕臨涸竭及地下水污染等主要環境地質問題。
目前則是由于城市路面過度硬化造成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地下水涸竭主要表現為超采。現如今,隨著南昌自來水工程的發展,市民打井取水的情況越來越少。那么,現在地下水為何還會減少?
對此,江西省山江湖辦相關負責人解釋,隨著城市智能化與現代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城市用硬質材料進行裝點,為改善市容市貌,實行大面積的硬化鋪裝,混凝土、瀝青、大理石、釉面磚、硅酸鹽等建筑材料布滿了整個城區的地面、墻面、屋頂和水體邊沿,這樣在雨雪天氣減少了道路的泥濘。但在美觀與方便的同時,人們卻承受著硬化路面所帶來的環境危害。
據江西省一些地質專家估算,南昌有近80%的路面被混凝土、瀝青等不透水材料覆蓋,雨水無法滲透,因而不得不進入城市的排水管網被排走。
“混凝土、瀝青等不透水的建筑材料,硬化地面完全阻隔了雨水直接滲透入地,阻斷了雨水直接補充地下水的途徑,使城市地下水位難以回升,長期以往地下就會出現‘水土不平衡’。”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魏源分析道,從這些情況看,這幾年城市發展速度比較快,帶來的問題之一就是城市高樓大廈建得非常多,路面硬化面積非常大。
路面過度硬化影響土壤失去“海綿效應” 容易引發城市內澇
襟贛江枕撫河,分布眾多湖泊、河流,南昌城因水而發,坐擁豐富的水資源。但有些市民似乎并未感覺到有多少優越感,“到南昌來看海”,每逢暴雨必澇成為很多南昌人揮之不去的夢魘。
記者了解到,作為國內首批確定的25座重點防洪城市之一,近年來南昌多次發生嚴重內澇。青云譜區京山老街變得十分“有名”,幾乎每次暴雨襲擊南昌后,“水漫京山”都會在這里上演。
專家分析,城市內澇也和城市地面硬化有關。據了解,正常情況下,當雨水降落到地面時,土壤像海綿一樣吮吸雨水,喝飽之后,剩余的雨水流入江河湖泊。專家把這一過程稱為“海綿效應”。但硬化的地面就像鋪在土壤這塊海綿上的有機薄膜,降水只能流淌其上,“海綿效應”也就不復存在。因此,常常發生“天一降暴雨,城市就被淹”的情況。
文章來源:江西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