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和用水保障相輔相成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水和生物多樣性”。這一主題與2013國際水合作年相呼應。
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和生存環境。多樣的生物不僅能直接為人類提供各類資源,還可以為人類提供各種特殊基因,使得培育動植物新品種成為可能。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致辭中指出,生物多樣性和用水保障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他強調,生物多樣性及其所提供的多重生態服務對于實現保障全球用水的目標至關重要。生態系統影響到地方、區域和全球用水的供應和質量問題。
潘基文表示,森林有助于治理水土流失和保護水的質量和供應;濕地可以減少洪澇風險;土壤生物多樣性有助于維持作物的供水;在城市規劃中,納入基于自然的解決辦法可以幫助我們在城市化快速發展導致用水尤為緊張的情況下,為城市用水打造更美好的未來。
據介紹,通過土壤和植被循環的水占全球每年可再生淡水的62%。森林和山地生態系統儲存了*為充沛的淡水,它們為至少40億人(占全球人口的2/3)提供可再生水;在一些流域,山地生態系統能貢獻超過60%的年均河流流量;森林伐木通常會增加侵蝕速率,減弱河流下游對自然災害的恢復力。
濕地是地球上*多產的自然環境之一,它們是生物多樣性的搖籃。濕地扮演了海綿的角色,下大雨和發洪水時能吸收過量的水,干旱時能緩慢釋放出水。因此,濕地的減少增加了暴發洪水的風險。
生態基礎設施對于增強自然災害的恢復力發揮了關鍵作用,生態基礎設施退化通常是自然災害的首要原因。與水有關的風險占所有自然風險的90%,其頻率和強度都在增加。僅2010年,超過29萬人在373場自然災害中喪生,約2.08億人受影響,造成近11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人類活動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的破壞。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正在以相當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為了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53個國家簽署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1994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12月29日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2001年5月,第5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01號決議,將“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更改為5月22日,以更好地開展宣傳紀念活動。
文章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