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出“堵城”前三名 滬高峰每小時堵28分鐘
**跌出“堵城”前三名 滬高峰每小時堵28分鐘:近日新一輪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發布。報告顯示,北京堪稱國內“首堵”,在國內重點城市擁堵排名中****,排名**、第三的“堵城”分別是杭州與廣州。上海**跌出“堵城”前三名,名列國內第八名。但從城市交通整體發展看,各大“堵城”的排堵任務還很艱巨,尤其是各類專車加劇了城市擁堵情況。
這份報告主要分析了今年**季度國內各大重點城市的交通數據。數據顯示,北京作為國內*堵的城市,高峰擁堵延時指數達到2.10,意味著當地居民高峰出行是暢通下花費時間的2.1倍。也就是說,平均每出行1小時,就會嚴重堵車近32分鐘。在上海,高峰擁堵延時指數為1.86,意味著每小時的堵車時間約28分鐘,通行效率不算理想。
報告分析,上海之所以在今年**季度跌出“堵城”前三位,與4月15日起實施的高架通行新政有很大關系,包括限制外地牌照車輛、實習車輛等高峰時段上高架行駛等。監測數據顯示,“限外”政策實施后,上海城區高峰期擁堵指數總體下降約3%;高架路整體擁堵指數大幅下降9.5%,其中晚高峰擁堵緩解8.4%。
互聯網專車、快車等新的出行模式,也對城市交通擁堵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據了解,數據分析師將北京、杭州、廣州、深圳、上海等5個大型城市今年**季度各月擁堵延時指數,與去年進行了對比,發現今年從4月開始,城市擁堵逐步加重,其中6月為季度*擁堵月份。
從實際情況看,五大城市的汽車保有量并沒有出現異常增長,也沒有城市因為天氣、修路、大型活動等特定事件導致交通條件惡化,因此影響城市交通效率的主要因素來自居民出行方式變化。而從今年二季度開始,恰是互聯網專車、快車進入快速發展期。某些打車軟件在今年五六月間推出的“車主在接受首單業務后的**個7天里,高峰期司機可得雙倍車費”等活動獎勵,不僅使得原本可能閑置的車輛上路拉客,而且讓部分高峰原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市民改變出行方式,從而增加了城市整體路網高峰出行的交通壓力。
基于此,報告建議專車軟件應鼓勵公眾在使用專車、快車業務時避開交通高峰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