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南水北調中線行:長江黃河在這里“握手”
日期:2025-02-07 09:02
瀏覽次數:1333
摘要:
南水北調中線行:長江黃河在這里“握手”:為了保證長江水能夠順利地從千里之外進入天津,建設者需要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在整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建設者們建起了綜合規(guī)模****的沙河渡槽、完成了*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被建設者們一一破解,讓津門百姓吃上長江水的愿望早日得到實現。
“****渡槽”已和丹江水“親密接觸”
9月20日,從200多公里外奔流來的丹江水流入沙河渡槽,**和丹江水“親密接觸”。充水試驗中,沙河渡槽運行良好。沙河渡槽工程位于平頂山市魯山縣城南,跨沙河、將相河、大郎河三條大河,長9075米。綜合比較長度、流量、尺寸規(guī)模以及多種結構形式,沙河渡槽被評為綜合規(guī)模****渡槽。
在施工現場,記者看到,工程主體也基本建筑完成。平頂山市項目部工程管理處處長崔浩鵬介紹,工程從2009年底開始施工,沙河渡槽槽身結構復雜,施工架設難度極大。“像這樣大斷面的槽身,我們都是采用規(guī)模化施工,整體模板,一次澆筑成型的。”崔浩鵬告訴記者,為了防止漏水情況的出現,在每個單片槽與槽之間加裝了后裝止水裝置。據了解,整個沙河渡槽工程需要加裝260多處,這些裝置都是工人手工安裝完成的。
穿黃工程讓長江和黃河實現“親密握手”
在整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中,穿黃工程被稱為人類歷史上*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輸水隧道長4.25公里,被稱之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咽喉”。利用隧道,北上的江水與黃河立體交叉,互不干擾。穿黃工程位于河南省鄭州市黃河上游約30公里的地方,穿黃工程的任務是將中線調水從黃河南岸輸送到黃河北岸,之后向黃河以北地區(qū)供水,一期工程設計流量為265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為320立方米每秒。
如何讓“長江水”順利穿越黃河?如何從黃河底下復雜的地層中開鑿數千米的隧洞?如何保證隧洞能承受黃河河水和河床的沉重壓力而不漏水?這些巨大的難題,不僅在國內水利工程建設中無先例可循,在國際水利工程界也難以借鑒。據了解,穿黃隧洞是國內**條穿越黃河的輸水隧道,工程地下連續(xù)墻厚1.5米,深76.6米,其厚度和深度均居當前國內之*。此外,施工還開創(chuàng)了我國水利水電工程水底隧洞長距離軟土施工新紀錄。隨著一個個技術難題的成功破解,全長4.25公里的穿黃工程兩條隧洞順利完成,通水之時,長江與黃河將實現有史以來的**次“親密握手”。